首頁 >服務項目> 疝氣
張先生今年30歲,是個健身教練。近來全民瘋健身,張先生也不落人後的每天重訓。但這陣子來,張先生老覺得重訓完後腹股溝處悶悶的,也常脹氣胃腸不舒服,自己吃胃腸藥也不見好轉,更糟的是今天洗澡時居然驚覺自己左邊腹股溝處(該邊)居然凸了一個腫塊! !"這該不會是腫瘤吧!"張先生越想越擔心,馬上到天民泌尿科診所求診,在經由專業泌尿科醫師評估之後,發現張先生罹患的是腹股溝疝氣,在經由醫師詳盡的溝通檢查之後,張先生接受了疝氣修補手術治療….。三個月後,張先生回診時滿意的對醫師說”不僅傷口小又不明顯,脹氣胃腸不舒服的現象也消失了,更重要的是又可以繼續自己最愛的重訓了,整個生活品質和治療前相比確實有顯著提升。
腹壁薄弱造成疝氣
當人體腹壁因為長期用力過度(如搬重物、咳嗽打噴嚏、便祕、大笑…等因素),使腹壁薄弱形成缺口,導致腹內脂肪組織或器官(腸子或網膜)從缺口凸出,外觀可見皮下有明顯突出物,這就是疝氣(俗稱墜腸/脫腸)。根據統計,肥胖者因腹壓較大,罹患疝氣的比率也較高。有時患者躺下時疝氣隆起可能會消失;有時疝氣也可以徒手推回,但這都不代表疝氣痊癒,只要腹部再次用力過度,疝氣又會出現。
疝氣出現位置不同可分為腹股溝疝氣、股疝氣、臍疝氣及切口疝氣,在此就最常見的腹股溝疝氣加以討論。腹股溝疝氣可分為兩大類,一種是直接型腹股溝疝氣,一個是間接型腹股溝疝氣,兩種腹股溝疝氣看起來很像,但是事實上腸子跑出的位置是不同的。
1. 小朋友或年輕人常見間接型腹股溝疝氣,正常胎兒出生後,睪丸會從腹腔下降到陰囊,此路徑在腹股溝處會形成腹股溝管,在下降的同時也會把一部分腹膜往下帶到陰囊而形成鞘突。正常鞘突出生時多已自動關閉,但少數新生兒(早產兒比率較高)鞘突沒有自動關閉,而維持開放狀態(又稱作開放性鞘突或疝氣囊),當此缺口大至一定程度後,腹腔的內容物(小腸或網膜)便有可能會順著鞘突通過腹股溝管進入疝氣囊,就是所謂的間接型腹股溝疝氣。(如下圖,取自男性學醫學會網站)。但成人也可能會有間接型腹股溝疝氣,當成人長期腹部用力(搬重物、便祕、排尿不順、久咳…等)時,腹內的內容物(小腸或網膜)及腹膜可能會被擠入腹股溝管,進而形成間接型腹股溝疝氣。值得注意的是,有時小腸會掉入疝氣囊中卡住無法徒手推回,甚至可能進一步腸壞死時,便是緊急的”箝頓性疝氣”,需緊急手術處理。
正常 | 陰囊積水 | 間接型腹股溝疝氣 |
2. 而中老人常見直接型腹股溝疝氣,成因多為成人長期腹部用力(搬重物、便祕、排尿不順、久咳…等)時,加上年紀漸老而腹壁肌肉薄弱,導致腹內的內容物(小腸或網膜)因腹壓增高時由腹股溝管後側肌肉薄弱處膨出,形成直接型腹股溝疝氣。直接型腹股溝疝氣較少形成”箝頓性疝氣”的急症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間接型與直接型腹股溝疝氣常同時出現,手術修補時也會一同修補。
治療方法
對於症狀輕微的年老患者:可先考慮用行為療法(減重、減少腹部用力、用力時手扶疝氣部位…等),不過效果都相當有限。疝氣修補手術目前是公認唯一且有效的治療方式。目前治療主流是使用人工網膜進行無張力疝氣修補手術,在腹股溝疝氣處開一個不到3公分的傷口,可以明顯減少術後疼痛與復發的比率,大大改善傳統組織縫合手術的缺點。而相較傳統疝氣修補手術,若患者是同時兩側或復發型的腹股溝疝氣,由肚臍開口的單孔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是更好的選擇。術後建議一周內避免劇烈活動,待3~6個月人工網膜與本身組織癒合後,再依恢復情形逐漸加重腹部用力的活動。在此建議疝氣患者先經由泌尿專科醫師詳細評估,改善本身的潛在危險因子(腹壁長期用力)。再進一步由醫師和患者討論,做出最適合的手術治療方式。